广东工业大学2022年教书育人奖——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袁兵

发布时间:2022-09-13 来源: 作者: 浏览数:


三十年坚守一线教育岗位,一座引渡学生三十年的桥梁

——袁兵教授30年教学生涯事迹


袁兵老师199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后,在广东工业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逾30年。担任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7年,期间分管教学管理工作12年,担任学院部门工会主席11年。曾担任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有关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并获表彰。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一如她研究领域的桥梁,优雅地矗立,平实低调,桃李不言,却做着最了不起的事:渡人。桥,跨过安静流淌的溪流,跨过奔腾急湍的大江,跨过波涛汹涌的外海。不如摩天大楼那婀娜的造型、闪亮的玻璃幕墙,但桥,总是温柔地等待着想过渡的人们,坚实地托起他们的双足,背负着他们走到对岸。在袁兵教授眼里,每个学生,无论年龄、学历和身份,都是希望渡过对岸的渡桥人,她能做好的,便是帮助他们过渡。数以千计的学生,通过袁老师呕心沥血打造的“教育之桥”,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走向建设祖国的战线,走向充满希望的人生。

她的课太有趣了,她眼里有光

渡人如渡己,渡人先渡己。桥梁欲渡人,自己须先质量过硬,经受激流的考验。而袁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从辅导员、助教开始到主讲,每年超过300学时的教学工作,从辅导员、班主任,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硕士生导师,在专业讲课过程中体验出自己对结构力学和建筑力学的深刻理解。学生深情回忆袁老师的课堂:明明是枯燥乏味的课目,却被她的讲课方式塑造成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的知识。她在抽象的知识体系中生动讲解“省博物馆”、“魁北克桥梁”、“宝马总部大厦”等例子,学生毕业多年亦念念不忘。她还融入新颖的教学设计,创新性地应用“翻转课堂”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他们参与课堂的讨论,激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进行争论。

袁老师还注意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和过程中,尽力把 “教”的优势转化为学生“学”的优势,突出“学生中心主义”,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她引导学生参与行动学习工作坊,让参与项目的学生头脑风暴,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的能力。学生还记得那一天,在经过激烈争论却收获颇丰的讨论课之后,她别出心裁地鼓励道:“最懂学生的还是学生,要不由你们去编制实验教学方案,来帮助学生提高力学认知能力吧。” 在她的指导下,这个“教学方案”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取得佳绩,最终形成了创新的结构力学基础实验讲解课程,让晦涩难懂的结构力学实验课多了一些生气与活力。

袁老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个人执教能力,把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融入课程,不断打磨执教的课程;带领教学团队创新协助,打造出高效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2020年春季学期受疫情影响学生们不能返校,袁老师带领结构力学教学团队,将原本针对土木工程专业30名学生设计的一个实验翻转班课堂,推广到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城市地下空间等专业一共7个班、约350人的翻转课堂。正是这样的“顺势而为”,使得结构力学混合课程在2022年获评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袁老师感慨:从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30年,很庆幸自己除了有一颗爱学生、爱教育的心,还沉浸在“精于此道”中乐此不疲。因为她始终坚信:好的课程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学生们看得见的是袁老师在课堂上的专业、严谨和风趣,看不见的是她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和努力。从本科毕业做助教,到每年肩负300课时的任务却凭借毅力完成研究生学习,再到教学和研究任务日益繁重,袁老师每一节课堂内容,每一项有趣的课堂案例背后,都是深夜加班、“996”之下,对每一门课、每一页幻灯片,每一句话反复斟酌琢磨的结晶。给学生一瓢水,首先自己需要准备一桶。直到现在,每一个学时的授课,都需要花三到四倍的时间进行精心准备,这才是袁老师精彩课堂的“真相”。

“她的课太有趣了,她眼里有光”。学生们甚至曾“密谋”要给袁老师“包装”一下,她那有趣的讲解必然能成为“网红”。袁老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教学的融合,让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工科”卓越人才。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袁老师灵动有趣的课堂让数千名学生受益,她的辛勤付出通过学生们润物细无声地带到了建筑业的各条战线,中铁集团、中国建研院、广州建筑集团、中建系统等等,袁老师正在通过自己的学生,默默地奉献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亦师亦友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袁老师不是高不可攀的严师,而是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三十年来,学生们纷纷提及的是袁老师如何与他们“玩成一片”,去宿舍找学生“侃大山”,给他们“做火锅”,“送裹蒸粽、砂糖橘”,“中秋节烧烤”,和他们一起打球……她是学生眼中“潮流”、“美丽时尚”的大姐姐,是“广工靓丽的风景线”,“永远充满青春和朝气”。她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文体及科技活动比赛,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和集体荣誉感。她是学生眼里的“知心姐姐”,在应聘面试、选择单位、确定事业方向遇到各种问题时,学生都喜欢找她倾诉,聆听她的指导,而她从来不会计较学生的幼稚、轻狂或者焦躁而有哪怕一丝的不耐烦,总是耐心倾听学生们的烦恼和疑虑,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她是凝聚学生的导师,也是在枯燥的学习生涯中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安慰的源泉。直到今天,不少学生已经毕业工作多年,依然在遇到问题时找袁老师解惑,或是看她在朋友圈的分享的爱运动爱养花的生活,滋养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

不做高不可攀的摩天大厦,而做普渡众人的桥梁。袁老师三十年来保持一贯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付出,把学生当作朋友相待,正如桥梁一样让学生走向未来成功的彼岸。而她在背后付出的牺牲与汗水,却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同身受。桥梁会遭受惊涛骇浪的考验,袁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至少有三次挑战:1991年,在她二十出头刚参加工作之时,担任代培进修班班主任,学生的年龄跨度近20年,好几个学生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上课抽烟,聊天,缺课,不做作业;2010年,虽然已经不是班主任,袁老师发现一位本科同学患上抑郁症,茶饭不思,喜欢一个人在宿舍或者湖边发呆;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研究生实验结果不顺利,就业前景黯淡。每一次,袁老师都不忘自己的赤子之心,用热情和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鼓舞学生。关心学生学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和支持。对有困难、有情绪的学生,进行一次次的谈心和开导,分享逆境里奋斗逆袭的故事,鼓励大家要在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笑对人生中的挫折。积极组织一次次师门聚餐,让团体的力量和温暖鼓励学生振作面对人生困境。最终,所有学生都逐渐走出人生的峡谷,扫清心里的阴霾,最终有惊无险地走向更好的未来。

是什么让袁老师的“渡人之桥”屹立不倒,经历各种风暴的考验?她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这座桥坚不可摧的秘密。同学们还记得她的谆谆教诲:“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总是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以为这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但当你真正沉下心面对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的时候,再高的山峰也终将被逾越,成为脚下的土丘。”有同学回忆,有关袁兵老师的往事,很多已经模糊不清,但老师的自带阳光,老师的熠熠生辉,老师迷人的光彩始终照亮、温暖着她一路前行。

渡一时,也渡一世

无论是作为专业课老师,还是班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袁兵都坚持个人的职业梦想:给学生传授知识让他们能有立命的能力;帮学生解答困惑让他们可以坦荡的生活;指导学生走上正道让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为学生点燃心里的一盏灯让他们照亮前路无畏远行。

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袁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一如既往,从还没录取时便开始无微不至。一位学生在考研时,未能通过自己第一志愿学校的研究生复试,由于复试时间较晚,多数学校都不再接收调剂生,在多方打听与询问下都没能找到合适的调剂机会。当时身处异乡、只身一人的他深感无助,正打算放弃。此时袁老师伸出了援手,作为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积极告知他申请广东工业大学的调剂,最终,该学生顺利通过了面试。被袁老师的热情帮助深深感动,选择了她作为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袁老师多次与学生主动沟通,从论文选题到资料搜集,都细致指导。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思想状态,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论文初稿阶段,更是一字一句仔细审阅,提出很多中肯而宝贵的意见。

袁老师也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和计划培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得知学生想休学参加澳大利亚对中国开放的“短期旅行工作签证”,袁老师非但没有劝退,反而坚定给予学生肯定和支持,告诉他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做一些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在袁老师的积极帮助下,学生顺利办理了休学手续,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返回广工之后顺利完成学业。

在学生毕业阶段,袁老师四处奔走,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她先后八次举荐学生到港珠澳大桥的工程实践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工程学上的“珠穆朗玛峰”项目。迄今学生们都铭记这个终身难忘的经历。

一位学生曾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我们的大学生活很美好,有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同学,也有勤恳培养我们的老师和学校。 我还记得大学生涯开始的那一天,天空是明媚的,就如那⼀天我的⼼情,非常幸运的碰到了负责接待新生的热情美丽的袁兵老师。从此之后,在整个大学期间,她成为了我的启蒙指导老师、挚友及很友善的袁姐姐。或许像袁老师们的一些举动,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编织着青春梦想,这个梦想让我们带上了向前的动力,也让我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有了指引的光芒。”

在学生毕业之后,袁老师依然发挥着人生导师的作用,在学生的微信群里解答工作的疑难,分享工作的机会和资源。学生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向袁老师求助,她义无反顾联系学校相关资源,提供解决方案。学生毕业之后,也会经常给袁老师发微信或聊天,倾诉着初入社会的迷茫。袁老师会耐心的倾听他们境遇,分享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推心置腹的交流,帮助很多学生适应了社会,让他们在打拼多年以后 仍然不忘初心,不入歧途。一位毕业很久的学生在给袁老师微信里写下:“感谢您在学校教我如何做个好人,更感谢您在毕业以后教我如何做好个人”。

结语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横跨珠江口天堑,是世界工程学上的奇迹。袁老师在其中也默默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她在大半生的教学生涯当中,也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桥梁”,引渡多少学生到达成功的对岸,改变了多少学生一生的轨迹。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广东工业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广东工业大学教学一等奖、广东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广东省一流课程负责人、多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优秀……硕果累累的奖项,背后是她始终如一对学生的热诚、乐观和关爱。她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扎实专业的知识,也是面对人生困境的经验,更是笑对挫折永不磨灭的乐观与勇气。三十多年来,多少学生走出了学校大门,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而袁老师则依然默默守护在校园,沉稳优雅,屹立不摧,正如珠江口岸的那一抹飞虹,笑望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踌躇满志,走向祖国需要的各个岗位,散作满天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