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2022年教书育人奖——轻工化工学院李永峰

发布时间:2022-09-13 来源: 作者: 浏览数:


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做学生创新实践的领路人

——记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教师李永峰


潜心教学一线十七年,不懈探索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强调学生的参与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过程学习成效;引导学生从入学伊始就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实践活动,强化工科创新出人才培养的实效。

—— 题记


李永峰博士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2004年入职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开始从事教学岗位工作,十七年来一直潜心教学一线,不懈探索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把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引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建立了2门校级和1门省级示范课程,两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兼任创新创业导师和研究生导师工作,作为指导教师帮助多个本科生创新团队承担了6项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挑战杯”省赛一等奖和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各一次。因为李永峰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突出贡献,其先后获得广东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广东工业大学优秀班主任、“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广东工业大学党员教学示范岗等殊荣。


探索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0049月开始,李永峰在韩峭峰和肖楚民等老教授的传帮带下首次踏上大学讲堂,开始主讲大学一年级基础理论课《无机及分析化学》和实验课《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他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把导生引导团队学习模式首次引入学校的化学基础课教学中,由在前一届课程学习中表现出色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导生角色,在传递其个人学习经验和体验基础上,成为下一届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上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导生引导团队学习模式中,教师-导生-学生三者之间,导生角色起着联系学生和教师的桥梁作用,教师为导生提供角色榜样,导生与学生之间是有经验与缺乏经验的同伴关系,更容易在团队协作学习中营造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氛围。李永峰通过把这种模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后,不仅有效解决了大学教师指导力量不足的状况,而且有助于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多高年级学生,如涂舜恒和邓雪琴等,在担任导生角色后都反馈说,虽然导生角色很辛苦,但是由于一方面可以向教师学习在团队协作中的领导能力,另一方面在扮演“专家”角色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加深自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所以这些担任过导生的学生们普遍感觉收获颇丰,后续很多选择加入了学生会和/或继续攻读研究生。

2008年开始,李永峰还不断探索把E-learning信息技术辅助课程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等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引入到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他先后主持了2项校级高教研究项目、2项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项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和1项广东省高教研究与改革项目;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和《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等本科生基础化学课程、《催化作用基本原理》、《催化化学》、《综合与创新实验》、《科研实践活动》和《专业方向实验》等本科生专业课程、以及《现代仪器分析》和《现代催化剂表征技术》等研究生课程中进行了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他在初期主要是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开放课程资源(Open CouresWare)和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资源等,后期由于部分专业课程,特别是研究生课程,缺少合适的课程网络资源,而且也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他逐步建立了《现代仪器分析》校级示范课程、《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校级示范课程和《现代催化剂表征技术》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等,通过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推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文化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

李永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始终强调学生的参与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相关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效得到学生、同行和教学督导的一致好评。因此,他本人多次获得广东工业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还获批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党员教学示范岗;其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也两次获得广东工业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教育教学论坛》、《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教改期刊上发表。


引导学生科研实践,培养工科创新人才

李永峰深知广东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工科院校,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的工科创新人才,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类科研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所以,他在担任学院系主任时,专门增设了一门《科研实践活动》课程(1.5个学分),要求学生在第三和四学期要选择合适的专任教师作为自己的科研导师,进入导师科研团队或课题组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和学习,通过参加实验室轮训、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一举措很好地督促和调动了低年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学院本科生申报与承担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数量与比例逐年攀升,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挑战杯”和“互联网+”等各项赛事中也屡创佳绩。

李永峰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上也严格要求自己,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共12项;署名第一位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ommunications Chemistry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SCI收录15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2项,其中专利权转让7项;2018年还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三位)。

在此基础上,他依托自身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的学术优势,主动兼任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和研究生导师等工作,悉心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他作为指导教师帮助应用化学、化工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23名本科生(共6个创新团队)承担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和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作为竞赛指导教师帮助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应用化学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8名本科生(共2个创新团队)获得“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挑战杯”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简健明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些创新团队的学生们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和参加科技竞赛,很好地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其中已授权5项,向企业转让专利权3项;在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和中国粉体技术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而且多名创新团队的本科生还先后考入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李永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悉心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同行的好评和领导的褒奖,先后获得广东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广东工业大学优秀班主任、“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